[20180501 ‧ Taunggyi ‧ 卡古佛塔塔林]
  
 900年前,緬甸撣邦高原上某頭走失的家豬,引著主人來到一片古老的塔林跟前。數千座佛塔就算頹敗失修,仍無法掩蓋細琢的塔身與雕刻,每當風吹過,塔尖懸著的銅鈴就叮叮作響,仿佛撥弄著無盡的時間。
    
 這是民間關於卡古佛塔塔林(Kakku Pagodas)的傳說,事實上,對於這片塔林的由來,各方紀錄與考據莫衷一是。據信這片塔林起自公元前3世紀,數量一度高達7623座,興建原因不明,後來也因為不名的原因衰敗。另有一說,12世紀的蒲甘王朝國王在此興建第一座大型的白色佛塔,後人跟進在周邊興建小型佛塔,以17、18世紀興建的佛塔為最大宗。
   
 就像在歐洲參觀教堂城堡一樣,來到緬甸,每天不可避免的就是拜訪各式各樣的佛塔。相對金光閃閃的仰光雪德宮大金塔、蒲甘草原散落的蒼涼佛塔、昔卜小蒲甘與民居緊緊依存的佛塔,位在東枝(Taunggyi)的卡古佛塔塔林完全體現「數大就是美」的特色,高原上2478座塔筆直伸向天空,遠望像是成片發芽的新筍,卻已經捱過數百年的風霜。
   
 這一帶曾被撣族的一支武裝部隊長年把持,後來成為勃歐(Pa-O)族的信仰聖地,直到10多年前才對外開放。卡古佛塔塔林距離旅客聚集的茵萊湖畔娘水鎮(Nyaung Shwe)有2個多小時車程,交通得靠包車前往,或先到東枝後再設法包車,兩地的旅社都能提供協助。
   
 ---
 我和在hostel認識的日本軟體工程師神(姓氏かみ)先生一起拼車前往這個神聖之地,通訊工程師車谷先生與測量員高橋先生臨時加入同行。思緒縝密,很會照顧人的神先生曾經在美國外派,幾乎玩遍南、北美(日本護照在南美暢行無阻啊~)。車谷先生看起來斯文瘦弱卻是個運動健將,熱愛爬山,前年獨自爬非洲最高峰吉利馬札羅。靦腆的高橋負責的是道路工程測量,聽他描述工作情況,就能明白為什麼日本道路有這麼好的工程品質。
  
 我們在早上10點到達卡古佛塔塔林,一脫鞋子踩上地面(在緬甸參觀寺廟、佛塔都一定要脫鞋),就知道為何偌大的塔林為什麼看不到半個遊客,因為那地面真是非常、非常燙!往佛塔的主要步道鋪上白色大理石,有些地方還貼心鋪上地毯,踩上去覺得還好,佛塔間的紅磚道卻散發要把腳底燙熟一般的驚人熱度,讓我們像是鐵板上的青蛙一樣跳來跳去。頭頂上的佛塔銅鈴叮叮作響,讓人有種吹風乘涼一般的舒爽錯覺,從腳底一路燙進大腦的高溫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,真是極端的感受啊!
  
 緬甸在2016年發生大地震,卡古佛塔塔林受到不小的破壞,行走其中,可以看到地上成堆的塔身碎片與扭曲的銅鈴,有的塔身龜裂,雕刻缺損,銅鈴像是歪戴的帽子一半懸垂在一邊。不過經過2年的整修,絕大多數的佛塔都已經可以接近觀賞,從錐體形、懸鐘形的不同外觀,到塔內或坐或臥的佛像,或塔身上不同時期的雕刻與神獸,都非常細膩精彩。許多佛塔被世界各地的人們認養修補,姓名會刻在塔邊的石牌上,不少認養人來自新加坡。
  
 塔林附近有一個勃歐族的小市集,販賣西瓜、豆類、乾貨、薑黃等在地商品,最不得了的是有草莓牛奶(我完全沒聽說當地有產草莓),車谷先生點了一杯,我們看著小販裝了七分滿的草莓,用湯匙壓成果泥,再從釣魚用的小冰櫃裡拿出冰塊,用菜刀切碎,兩者混和後倒進煉乳,就是純手工的刀削冰草莓牛奶,而且只賣2000緬幣(30幾塊台幣),貨真價實的佛心價啊!
  
 雖然許多佛塔被震垮,卡古佛塔塔林仍相當壯觀,修復的品質也很不錯。新建材與舊佛塔夾雜,能明顯看出整修的痕跡,但這也無妨,再過900年,這些新跡也會變成舊痕。